以下内容已屏蔽图片优化访问速度 |
---|
[IMG] 他出身名门, 曾是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, 他家财万贯, 所居宅邸堪称京城一绝。 他一生散尽家财, 只为留住国宝, 他一个人的捐赠, 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, 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 有人说: 他的名字, 要么不知道, 知道了, 就再也不会忘记。 他,就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,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侄, 张伯驹。 [IMG] 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三月, 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, 7岁那年, 他被其生父张锦芳, 过继给做总督的伯父张镇芳, 从此,张伯驹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 张镇芳是光绪年间的进士,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内弟, 历任直隶总督、河南都督等职, 位高权重,家财万贯。 而作为张镇芳之子的的张伯驹, 自然是锦衣玉食, 吃穿用度,一应俱全。 他聪颖好学, 7岁入私塾, 9岁能写诗, 从小便有着“神童”的美誉, 深受张镇芳的喜爱。 [IMG] 身处官宦之家, 又生逢乱世, 家里人自然想让张伯驹做军官。 民国元年, 随父亲赴任河南都督的张伯驹, 被送入了河南陆军小学读书, 此后便开始了军伍生涯。 然而,生性淡泊的张伯驹, 看不惯官场之中的腐败风气, 自感做军人简直是一种“耻辱”, 于是,他毅然脱下军装, 赋闲在家, 每日只写诗作画,看戏唱曲, 过得好不自在。 [IMG] 不同于其他的富家子弟, 张伯驹虽家境殷实, 常与阔公子为友, 却丝毫未沾纨绔之气。 他生活素淡, 也不故作清高刻薄, 喜同名士交涉, 正因如此, 他对书画名品也有一定见识, 经常会为收藏名品一掷千金。 父亲让他打理银行事务, 他却只一门心思读书听曲儿, 闲时便背着手去书画行里闲逛, 只要看中, 再贵也一定要买下来。 为此,母亲整日在家哀叹: “让你做官不去, 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, 就知道花钱买字画!” [IMG] 每年,张伯驹都会被父亲派去上海查账, 而闲散之际, 他就经常会去一些风月场所走动,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 张伯驹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奇女子 --潘素。 [IMG] 潘素生于姑苏, 祖上曾经做过宰相, 可无奈到她父亲这一辈时, 祖产已被挥霍一空。 幼年时,其母遍请各地名师, 教潘素研习音律、书画。 13岁时,母亲病逝, 继母便将她送去了青楼。 因琴棋书画无一不通, 潘素很快就红透整个上海滩, 还获得了“潘妃”的美誉。 [IMG] 有一天,张伯驹查完账目, 就约着一众公子朋友去喝花酒, 正逢着名角潘素登台弹曲, 曲声和缓,余音绕梁。 张伯驹看她出落秀气, 颦蹙之间更显不凡, 断定此女子不俗, 就连忙问同行人: “台上这人是谁?”。 当得知台上的, 就是有“潘妃”之称的潘素之后, 张伯驹便暗下决心, 发誓要娶潘素。 [IMG] 而风流倜傥的张伯驹, 也很快就获得了潘素的芳心。 但当时的潘素, 已经被一名很有权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, 得知张伯驹有意潘素之后, 连命人将潘素软禁了起来。 强龙难压地头蛇, 迫于无奈, 张伯驹强抢不能, 只得买通看守的兵卫, 连夜将潘素带回北京 迅速成婚。 [IMG] 成婚之后, 张伯驹深感潘素聪慧非常, 又请人教给潘素画山水画, 晨钟暮鼓,琴瑟和鸣, 此后的几十年间, 潘素从未离开过张伯驹的身边。 潘素知书达理, 再兼二人兴致相投, 对于张伯驹收藏字画的爱好, 她一贯选择支持。 正因如此, 张伯驹更加醉心于名品字画, 整日里四处寻访名家, 收集奇珍异宝。 [IMG] 有一年, 与张大千有着“南张北溥”之称的溥儒, 想要把西晋陆机的《平复帖》转卖给洋人。 《平复帖》是陆机真迹, 乃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手迹, 上面盖满了各朝各代名士的印章, 素有“中华第一帖”的美誉。 而溥儒曾将国宝级画作, 唐代著名画马高手韩干的代表作《照夜白图》, 卖给英国人。 [IMG] 张伯驹听到消息后气得跺脚, 如此无价之宝, 一旦流失海外, 必成千古之恨! 于是他立刻找到溥儒, 问所需多少大洋, 溥儒张口便要20万, 一毛钱都便宜不得, 奈何实在有心无力, 张伯驹也就只能作罢。 直到1937年, 当张伯驹得知溥儒母亲病危, 正是缺钱的时候, 他二话不说,就借出一万大洋, 这令溥儒愧叹不已。 最后,在旁人的撮合下, 溥儒才终于答应4万大洋卖给张伯驹, 为中国保住了这一无价国宝。 [IMG] 此后,张伯驹又陆续买下, 李白真迹、杜牧手卷、黄庭坚书法等, 十多卷珍品。 而其代价, 是变卖了家中, 在京津两地的几乎所有房产。 [IMG] 1941年的一天早上, 寄居上海的张伯驹正要出门办事, 迎头走来三个大汉, 绑了张伯驹便走。 不久之后, 潘素接到了电话, 绑匪称没有200万, 就等着收尸, 这可急坏了潘素。 别说200万了, 一时间让拿出来这么多钱, 100万也凑不到啊! 情急之中, 潘素想到家中收藏的字画。 [IMG] 正当潘素准备变卖字画赎人的时候, 经过多方斡旋, 潘素终于见到了张伯驹, 此时的张伯驹, 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, 而见到潘素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: “宁死魔窟,也不得变卖! 你救不救我,都不要紧, 我珍藏的那批字画, 就是我死了,你也要替我保护好!” [IMG] 没过多久, 绑匪害怕事情闹大, 就把张伯驹交给了上海当地的的一个伪军头目, 等潘素去要人时, 头目一张口便是20根金条, 无奈之下, 潘素也只好四处借债, 才赎回张伯驹。 张伯驹曾对潘素说: “我死了没什么, 它们才是我的命。”。 [IMG] 潘素也深知这些藏品对于张伯驹的意义, 一直都细心保管, 不敢有半点懈怠。 北平沦陷的时候, 为了保护国宝, 潘素将这些名品字画, 都缝进了被子里, 一路担惊受怕, 最终才把它们带出了北京。 [IMG] 1946年, 古董商人马霁川, 在北平拍卖一幅, 素有“天下第一画卷”之称的珍品《游春图》。 这幅画布局得当,运笔细腻, 乃隋代著名画师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。 当时抗战已经结束, 故宫正广泛收购民间珍品, 张伯驹闻言之后, 便请求故宫买下这幅传世名作, 以免流失海外。 马霁川却张口要价800两黄金, 故宫方面也只能望洋兴叹。 [IMG] 而就在此时, 有洋人称有意购得此画, 张伯驹气得捶胸顿足, 连忙放话给马霁川: “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, 万万不能出境。 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, 把它转手洋人, 谁就是民族败类, 千古罪人! 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!” 马霁川也有些怕了, 就松了松口说, “220两黄金,有钱来拿!” [IMG] 尽管价钱已经减少了很多, 可对于家财散尽的张伯驹来说, 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。 为了凑够买画的钱, 张伯驹只好变卖了弓弦胡同的宅子, 而这个宅子在京城之中, 可谓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 这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, 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而建, 构建之宏伟,实为罕见。 连马未都曾感叹说: “这宅子搁在今天, 光拆迁,就得一个多亿。” [IMG] 等凑够了钱, 张伯驹便立刻前往马霁川处买画, 可没过多久, 就愁眉不展地回来了, 一问才知, 这马霁川托辞黄金成色不好, 竟要追加20两, 此时已经是家徒四壁的张伯驹, 哪能凑出这么多钱。 无奈之下, 潘素只得回到房里, 将多年来珍爱的首饰金银, 一应拿到当铺当了, 才凑够了钱, 终于买下了这幅《游春图》。 [IMG] 后来,南京总统府遣人来买, 并称愿意出500两黄金买下《游春图》, 而张伯驹却一口拒绝,称: “伯驹旨在收藏,贵贱不卖,恕君海涵。” 而正是这些张伯驹用了半生守护, 不惜倾家荡产, 宁死不卖的国宝, 在1956年时, 被尽数捐献给了国家。 [IMG] 其中包括: 《平复帖》、 《游春图》、 《杜牧手卷》、 《范仲淹手卷》等, 8幅一级珍品。 而这8幅作品, 任拿出一件来, 都是价值连城, 不可估量地。 时至今日, 这些珍品还都是故宫的镇馆之宝。 [IMG] 当政府意欲奖励张伯驹20万元时, 张伯驹一口回绝, 只答应收下了一张文化部颁发的奖状。 当有人问起, 为什么会无偿捐献这些绝品时, 他说: “不知情者,谓我搜罗唐宋精品, 不惜一掷千金,魄力过人。 其实,我是历尽辛苦, 也不能尽如人意。 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, 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, 真可睥睨外国。 黄金易得,国宝无二。 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, 是怕它们流入外国。” 然而,一年之后, 张伯驹却被打成了“右派”。 [IMG] 年青的时候, 张伯驹就喜欢听曲儿, 还曾跟京剧大师余叔岩学过戏, 后来,为了发扬“国粹”, 张伯驹还创立了“国剧会社”。 建国后,为了响应“百花齐放”的号召, 他拉了一帮老艺人排演戏曲《马思远》, 没想到却被人扣上了封建余孽的帽子, 打成“右派”。 [IMG] 解放时期, 张伯驹曾和陈毅有过私交, 经常在一起下棋, 陈毅得知此事之后怒斥道: “张伯驹一个读书人, 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, 怎么可能是右派!” [IMG] 但张伯驹却并不感到恼怒,还说: “戴什么帽子,我倒无所谓, 一个渺小的凡人, 生死得失,无关大局。 但要说我反动,实在是有些冤枉。” 对此, 陈毅还曾赋诗一首, 送与张伯驹: 大雪压青松, 青松挺且直。 要知松高洁, 待到雪化时。 [IMG] 1961年, 吉林博物馆候补有缺, 陈毅便安排张伯驹夫妇, 去长春做文物鉴定工作。 临行时,谈及此事, 张伯驹也只是恬淡笑道: “国家大,人多, 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, 也算不了什么, 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, 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?” [IMG] 到了长春之后, 张伯驹将毕生所学, 悉数传授给了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们, 还将30多件藏品, 一并捐献给了吉林博物馆。 其中包括张伯驹最为珍爱的一幅, 南宋时期的《百花图》。 [IMG] 此画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, 对于张伯驹来说, 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。 “我终生以书画为伴, 到了晚年,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, 每天看看它,精神也会好些。” 而就是这样一幅重要的画作, 张伯驹依旧选择了捐献。 但就在此时,更大的浩劫来了。 [IMG] 1966年, 文革爆发, 张伯驹被定性为“现行反革命”, 隔离审查之后, 被下放到吉林舒兰县插队。 此时的张伯驹已经年近70, 舒兰县派来的人一看, “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, 难道要我们养他不成!” 便拒绝接收张伯驹夫妇。 张伯驹和潘素老两口儿, 也只得冒着大雪赶回北京。 [IMG] 回到北京后,老两口才发现, 原先的宅子已经成了大杂院, 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。 无奈之下, 两人只得找了一个, 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住下来。 没有户口,也分不到粮票, 只能依靠朋友接济聊以度日。 [IMG] 谁能想到, 这个曾经挥金如土的民国公子, 迟暮之年竟却落魄至此。 但生活的清贫并没有让张伯驹自哀自叹, 相反,夫妇二人依旧在家赋诗作画, 好似什么也未曾发生过。 而同当时许多被侮辱和诬陷的人不同, 张伯驹并没有选择悼心疾首、愤愤不平, 而是一如既往地平静。 [IMG] 对此,红学大家周汝昌也感叹道: “我深深觉得, 他为人超拔, 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, 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, 顶多十年八年, 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, 所以他能坐观云起, 笑看落花, 视勋名如糟粕, 看势力如尘埃。” [IMG] 张家鼎盛之时, 曾有10位管家, 有4位负责中西餐的大厨, 每逢会客, 席间皆珍品无数, 令人叹为观止。 而多年之后, 画家黄永玉在饭馆偶遇张伯驹时, 只见他独坐在一个角落小桌前: “红菜汤一盆,面包果酱,小碟黄油二小块, 先生缓慢从容,品味红菜汤毕, 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, 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就, 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。” 黄永玉事后不禁感叹道: “能喝此蹩脚红菜汤, 先生真乃大忍人也!” [IMG] 1972年, 陈老总去世, 张伯驹闻言悲痛不已, 连忙前往吊唁, 可碍于“反革命”的身份, 张伯驹被挡在门外。 无奈之下, 张伯驹只得手书一挽联, 被放置在了会场的角落里。 [IMG] 追悼会上, 毛主席无意间看到偏角里的这幅挽联,问: “书法好,词也好,这是谁写的?” 陈毅夫人张茜一听, 忙说,“是张伯驹送来的!” 主席问,“他现在还好吗?” 张茜便如实讲述了张伯驹夫妻的处境。 主席听后,不觉慨叹, 嘱咐身后的周恩来说, “你去安排一下吧。” 就这样, 张伯驹进入了文史馆, 潘素则进入了中国画院。 [IMG] 除了宠辱不惊、生性豁达之外, 张伯驹待人接物也从未有过派头, 在后辈面前, 更从来没有端过架子。 红学大家周汝昌和张伯驹熟识之后, 每每到张伯驹家中拜访, 自行翻阅藏书字画, 想来便来, 想走就走, 一点也不必拘礼。 收藏大家王世襄, 一直想研究《平复帖》上的印章, 但又不好开口, 苦思许久之后, 才提出请求, 谁知张伯驹听完之后说, “你每次到我家来看, 实在是太麻烦了, 不如拿回家去仔细地看吧。” 王世襄大喜过望, 连忙捧着《平复帖》小心翼翼回到家中, 生怕有丝毫闪失。 [IMG] 1982 年阴历正月十五, 元宵节的大红灯笼挂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。 张伯驹因为感冒, 住进了北大医院。 进入医院之后, 张伯驹被安排进了一间8人病房, 寒冬之中, 病房里嘈杂非常, 条件十分简陋。 潘素便向医生提出, 能否换一间人少一点的病房, 却被医院一口回绝, 理由是:不够级别。 84岁的张伯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, 目睹着一个个病人的死亡, 情绪十分低落, 而当潘素再次向医院提出请求, 又再次被回绝。 [IMG] 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张伯驹时, 张伯驹只得有气无力地握着他的手, 默默流下眼泪。 两天之后, 病房中又死一人, 张伯驹的病情急转直下, 成了肺炎。 而就在上级领导的批文下达的前一天, 1982年的2月26日, 张伯驹停止了呼吸。 [IMG] 当时,张伯驹的学生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叫骂: “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? 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, 足够买下几座你们这样的医院!” 追悼会上, 挽联如雪。 经济学家千家驹感叹道: “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。 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‘永垂不朽’。 依我看,并非都能永垂不朽, 真正不朽者, 张伯驹是一个。” [IMG] 他的一生, 如同一叶扁舟, 卷挟在历史的洪流中。 而他富不骄,贫能安, 临危不惧,见辱不惊的境界, 更是常人所达不到的。 他行过的姿态, 优雅而恬淡, 他的格局之大, 后人更难望其项背。 而如今, 却鲜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名字。 当人们为一个个名士大师歌功颂德时, 张伯驹就像一页旧报纸, 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, 再无人记起。 时至今日, 我们再没有理由不知道他, 达者为先,师者之意。 请记住他的名字, 记住我们永远的先生,张伯驹! 天下重器,国士无双! 岭南会旗下新公众号——岭南财经。这里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创投资感悟,并推荐一些回报几十倍的投资标的。关注岭南会的粉丝,务必扫码关注! [IMG] [IMG][IMG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