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献的,可我总觉得国家对不起他

以下内容已屏蔽图片优化访问速度
[IMG]


他出身名门,
曾是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,
他家财万贯,
所居宅邸堪称京城一绝。


他一生散尽家财,
只为留住国宝,
他一个人的捐赠,
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,
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

有人说:
他的名字,
要么不知道,
知道了,
就再也不会忘记。


他,就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,
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侄,
张伯驹。


[IMG]

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三月,
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,
7岁那年,
他被其生父张锦芳,
过继给做总督的伯父张镇芳,
从此,张伯驹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
张镇芳是光绪年间的进士,
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内弟,
历任直隶总督、河南都督等职,
位高权重,家财万贯。


而作为张镇芳之子的的张伯驹,
自然是锦衣玉食,
吃穿用度,一应俱全。


他聪颖好学,
7岁入私塾,
9岁能写诗,
从小便有着“神童”的美誉,
深受张镇芳的喜爱。


[IMG]


身处官宦之家,
又生逢乱世,
家里人自然想让张伯驹做军官。


民国元年,
随父亲赴任河南都督的张伯驹,
被送入了河南陆军小学读书,
此后便开始了军伍生涯。



然而,生性淡泊的张伯驹,
看不惯官场之中的腐败风气,
自感做军人简直是一种“耻辱”,
于是,他毅然脱下军装,
赋闲在家,
每日只写诗作画,看戏唱曲,
过得好不自在。


[IMG]


不同于其他的富家子弟,
张伯驹虽家境殷实,
常与阔公子为友,
却丝毫未沾纨绔之气。


他生活素淡,
也不故作清高刻薄,
喜同名士交涉,
正因如此,
他对书画名品也有一定见识,
经常会为收藏名品一掷千金。


父亲让他打理银行事务,
他却只一门心思读书听曲儿,
闲时便背着手去书画行里闲逛,
只要看中,
再贵也一定要买下来。


为此,母亲整日在家哀叹:
“让你做官不去,
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,
就知道花钱买字画!”


[IMG]


每年,张伯驹都会被父亲派去上海查账,
而闲散之际,
他就经常会去一些风月场所走动,
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
张伯驹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奇女子
--潘素。


[IMG]


潘素生于姑苏,
祖上曾经做过宰相,
可无奈到她父亲这一辈时,
祖产已被挥霍一空。


幼年时,其母遍请各地名师,
教潘素研习音律、书画。
13岁时,母亲病逝,
继母便将她送去了青楼。


因琴棋书画无一不通,
潘素很快就红透整个上海滩,
还获得了“潘妃”的美誉。


[IMG]


有一天,张伯驹查完账目,

就约着一众公子朋友去喝花酒,
正逢着名角潘素登台弹曲,
曲声和缓,余音绕梁。


张伯驹看她出落秀气,
颦蹙之间更显不凡,
断定此女子不俗,
就连忙问同行人:
“台上这人是谁?”。


当得知台上的,
就是有“潘妃”之称的潘素之后,
张伯驹便暗下决心,
发誓要娶潘素。


[IMG]


而风流倜傥的张伯驹,
也很快就获得了潘素的芳心。


但当时的潘素,
已经被一名很有权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,
得知张伯驹有意潘素之后,
连命人将潘素软禁了起来。


强龙难压地头蛇,
迫于无奈,
张伯驹强抢不能,
只得买通看守的兵卫,
连夜将潘素带回北京
迅速成婚。


[IMG]


成婚之后,
张伯驹深感潘素聪慧非常,
又请人教给潘素画山水画,
晨钟暮鼓,琴瑟和鸣,
此后的几十年间,
潘素从未离开过张伯驹的身边。


潘素知书达理,
再兼二人兴致相投,
对于张伯驹收藏字画的爱好,
她一贯选择支持。


正因如此,
张伯驹更加醉心于名品字画,
整日里四处寻访名家,
收集奇珍异宝。


[IMG]


有一年,

与张大千有着“南张北溥”之称的溥儒,
想要把西晋陆机的《平复帖》转卖给洋人。


《平复帖》是陆机真迹,
乃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手迹,
上面盖满了各朝各代名士的印章,
素有“中华第一帖”的美誉。


而溥儒曾将国宝级画作,
唐代著名画马高手韩干的代表作《照夜白图》,
卖给英国人。


[IMG]


张伯驹听到消息后气得跺脚,
如此无价之宝,
一旦流失海外,
必成千古之恨!


于是他立刻找到溥儒,
问所需多少大洋,
溥儒张口便要20万,
一毛钱都便宜不得,
奈何实在有心无力,
张伯驹也就只能作罢。


直到1937年,
当张伯驹得知溥儒母亲病危,
正是缺钱的时候,
他二话不说,就借出一万大洋,
这令溥儒愧叹不已。
最后,在旁人的撮合下,
溥儒才终于答应4万大洋卖给张伯驹,
为中国保住了这一无价国宝。


[IMG]


此后,张伯驹又陆续买下,
李白真迹、杜牧手卷、黄庭坚书法等,
十多卷珍品。


而其代价,
是变卖了家中,
在京津两地的几乎所有房产。


[IMG]


1941年的一天早上,
寄居上海的张伯驹正要出门办事,
迎头走来三个大汉,
绑了张伯驹便走。


不久之后,
潘素接到了电话,
绑匪称没有200万,
就等着收尸,
这可急坏了潘素。


别说200万了,
一时间让拿出来这么多钱,
100万也凑不到啊!
情急之中,
潘素想到家中收藏的字画。


[IMG]


正当潘素准备变卖字画赎人的时候,
经过多方斡旋,
潘素终于见到了张伯驹,
此时的张伯驹,
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,
而见到潘素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:


“宁死魔窟,也不得变卖!
你救不救我,都不要紧,
我珍藏的那批字画,
就是我死了,你也要替我保护好!”


[IMG]


没过多久,
绑匪害怕事情闹大,
就把张伯驹交给了上海当地的的一个伪军头目,
等潘素去要人时,
头目一张口便是20根金条,
无奈之下,
潘素也只好四处借债,
才赎回张伯驹。


张伯驹曾对潘素说:
“我死了没什么,
它们才是我的命。”。


[IMG]


潘素也深知这些藏品对于张伯驹的意义,
一直都细心保管,
不敢有半点懈怠。


北平沦陷的时候,
为了保护国宝,
潘素将这些名品字画,
都缝进了被子里,
一路担惊受怕,
最终才把它们带出了北京。


[IMG]


1946年,
古董商人马霁川,
在北平拍卖一幅,
素有“天下第一画卷”之称的珍品《游春图》。
这幅画布局得当,运笔细腻,
乃隋代著名画师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。


当时抗战已经结束,
故宫正广泛收购民间珍品,
张伯驹闻言之后,
便请求故宫买下这幅传世名作,
以免流失海外。


马霁川却张口要价800两黄金,
故宫方面也只能望洋兴叹。


[IMG]


而就在此时,
有洋人称有意购得此画,
张伯驹气得捶胸顿足,
连忙放话给马霁川:


“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,
万万不能出境。
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,
把它转手洋人,
谁就是民族败类,
千古罪人!
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!”


马霁川也有些怕了,
就松了松口说,
“220两黄金,有钱来拿!”


[IMG]


尽管价钱已经减少了很多,
可对于家财散尽的张伯驹来说,
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。


为了凑够买画的钱,
张伯驹只好变卖了弓弦胡同的宅子,
而这个宅子在京城之中,
可谓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


这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,
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而建,
构建之宏伟,实为罕见。


连马未都曾感叹说:
“这宅子搁在今天,
光拆迁,就得一个多亿。”


[IMG]


等凑够了钱,
张伯驹便立刻前往马霁川处买画,
可没过多久,
就愁眉不展地回来了,
一问才知,
这马霁川托辞黄金成色不好,
竟要追加20两,
此时已经是家徒四壁的张伯驹,
哪能凑出这么多钱。


无奈之下,
潘素只得回到房里,
将多年来珍爱的首饰金银,
一应拿到当铺当了,
才凑够了钱,
终于买下了这幅《游春图》。


[IMG]


后来,南京总统府遣人来买,
并称愿意出500两黄金买下《游春图》,
而张伯驹却一口拒绝,称:
“伯驹旨在收藏,贵贱不卖,恕君海涵。”


而正是这些张伯驹用了半生守护,
不惜倾家荡产,
宁死不卖的国宝,
在1956年时,
被尽数捐献给了国家。


[IMG]


其中包括:
《平复帖》、
《游春图》、
《杜牧手卷》、
《范仲淹手卷》等,
8幅一级珍品。


而这8幅作品,
任拿出一件来,
都是价值连城,
不可估量地。


时至今日,
这些珍品还都是故宫的镇馆之宝。


[IMG]


当政府意欲奖励张伯驹20万元时,
张伯驹一口回绝,
只答应收下了一张文化部颁发的奖状。


当有人问起,
为什么会无偿捐献这些绝品时,
他说:


“不知情者,谓我搜罗唐宋精品,
不惜一掷千金,魄力过人。
其实,我是历尽辛苦,
也不能尽如人意。
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,
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,
真可睥睨外国。
黄金易得,国宝无二。
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,
是怕它们流入外国。”


然而,一年之后,
张伯驹却被打成了“右派”。


[IMG]


年青的时候,
张伯驹就喜欢听曲儿,
还曾跟京剧大师余叔岩学过戏,
后来,为了发扬“国粹”,
张伯驹还创立了“国剧会社”。


建国后,为了响应“百花齐放”的号召,
他拉了一帮老艺人排演戏曲《马思远》,
没想到却被人扣上了封建余孽的帽子,
打成“右派”。


[IMG]


解放时期,
张伯驹曾和陈毅有过私交,
经常在一起下棋,
陈毅得知此事之后怒斥道:
“张伯驹一个读书人,
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,
怎么可能是右派!”


[IMG]


但张伯驹却并不感到恼怒,还说:
“戴什么帽子,我倒无所谓,
一个渺小的凡人,
生死得失,无关大局。
但要说我反动,实在是有些冤枉。”


对此,
陈毅还曾赋诗一首,
送与张伯驹:


大雪压青松,
青松挺且直。
要知松高洁,
待到雪化时。


[IMG]


1961年,
吉林博物馆候补有缺,
陈毅便安排张伯驹夫妇,
去长春做文物鉴定工作。


临行时,谈及此事,
张伯驹也只是恬淡笑道:
“国家大,人多,
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,
也算不了什么,
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,
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?”


[IMG]


到了长春之后,
张伯驹将毕生所学,
悉数传授给了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们,
还将30多件藏品,
一并捐献给了吉林博物馆。


其中包括张伯驹最为珍爱的一幅,
南宋时期的《百花图》。


[IMG]


此画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,
对于张伯驹来说,
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。


“我终生以书画为伴,
到了晚年,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,
每天看看它,精神也会好些。”


而就是这样一幅重要的画作,
张伯驹依旧选择了捐献。


但就在此时,更大的浩劫来了。


[IMG]


1966年,
文革爆发,
张伯驹被定性为“现行反革命”,
隔离审查之后,
被下放到吉林舒兰县插队。


此时的张伯驹已经年近70,
舒兰县派来的人一看,
“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,
难道要我们养他不成!”
便拒绝接收张伯驹夫妇。


张伯驹和潘素老两口儿,
也只得冒着大雪赶回北京。


[IMG]


回到北京后,老两口才发现,
原先的宅子已经成了大杂院,
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。


无奈之下,
两人只得找了一个,
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住下来。
没有户口,也分不到粮票,
只能依靠朋友接济聊以度日。


[IMG]


谁能想到,
这个曾经挥金如土的民国公子,
迟暮之年竟却落魄至此。


但生活的清贫并没有让张伯驹自哀自叹,
相反,夫妇二人依旧在家赋诗作画,
好似什么也未曾发生过。


而同当时许多被侮辱和诬陷的人不同,
张伯驹并没有选择悼心疾首、愤愤不平,
而是一如既往地平静。


[IMG]


对此,红学大家周汝昌也感叹道:
“我深深觉得,
他为人超拔,
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,
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,
顶多十年八年,
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,
所以他能坐观云起,
笑看落花,
视勋名如糟粕,
看势力如尘埃。”


[IMG]


张家鼎盛之时,
曾有10位管家,
有4位负责中西餐的大厨,
每逢会客,
席间皆珍品无数,
令人叹为观止。


而多年之后,
画家黄永玉在饭馆偶遇张伯驹时,
只见他独坐在一个角落小桌前:


“红菜汤一盆,面包果酱,小碟黄油二小块,
先生缓慢从容,品味红菜汤毕,
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,
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就,
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。”


黄永玉事后不禁感叹道:
“能喝此蹩脚红菜汤,
先生真乃大忍人也!”


[IMG]


1972年,
陈老总去世,
张伯驹闻言悲痛不已,
连忙前往吊唁,
可碍于“反革命”的身份,
张伯驹被挡在门外。


无奈之下,
张伯驹只得手书一挽联,
被放置在了会场的角落里。


[IMG]


追悼会上,
毛主席无意间看到偏角里的这幅挽联,问:
“书法好,词也好,这是谁写的?”
陈毅夫人张茜一听,
忙说,“是张伯驹送来的!”
主席问,“他现在还好吗?”
张茜便如实讲述了张伯驹夫妻的处境。


主席听后,不觉慨叹,
嘱咐身后的周恩来说,
“你去安排一下吧。”


就这样,
张伯驹进入了文史馆,
潘素则进入了中国画院。


[IMG]


除了宠辱不惊、生性豁达之外,
张伯驹待人接物也从未有过派头,
在后辈面前,
更从来没有端过架子。
红学大家周汝昌和张伯驹熟识之后,
每每到张伯驹家中拜访,
自行翻阅藏书字画,
想来便来,
想走就走,
一点也不必拘礼。


收藏大家王世襄,
一直想研究《平复帖》上的印章,
但又不好开口,
苦思许久之后,
才提出请求,
谁知张伯驹听完之后说,
“你每次到我家来看,
实在是太麻烦了,
不如拿回家去仔细地看吧。”
王世襄大喜过望,
连忙捧着《平复帖》小心翼翼回到家中,
生怕有丝毫闪失。


[IMG]


1982 年阴历正月十五,
元宵节的大红灯笼挂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。
张伯驹因为感冒,
住进了北大医院。


进入医院之后,
张伯驹被安排进了一间8人病房,
寒冬之中,
病房里嘈杂非常,
条件十分简陋。


潘素便向医生提出,
能否换一间人少一点的病房,
却被医院一口回绝,
理由是:不够级别。


84岁的张伯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,
目睹着一个个病人的死亡,
情绪十分低落,
而当潘素再次向医院提出请求,
又再次被回绝。


[IMG]


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张伯驹时,
张伯驹只得有气无力地握着他的手,
默默流下眼泪。


两天之后,
病房中又死一人,
张伯驹的病情急转直下,
成了肺炎。


而就在上级领导的批文下达的前一天,
1982年的2月26日,
张伯驹停止了呼吸。


[IMG]


当时,张伯驹的学生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叫骂:
“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?
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,
足够买下几座你们这样的医院!”


追悼会上, 挽联如雪。
经济学家千家驹感叹道:
“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。
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‘永垂不朽’。
依我看,并非都能永垂不朽,
真正不朽者,
张伯驹是一个。”


[IMG]


他的一生,
如同一叶扁舟,
卷挟在历史的洪流中。


而他富不骄,贫能安,
临危不惧,见辱不惊的境界,
更是常人所达不到的。


他行过的姿态,
优雅而恬淡,
他的格局之大,
后人更难望其项背。


而如今,
却鲜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名字。


当人们为一个个名士大师歌功颂德时,
张伯驹就像一页旧报纸,
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,
再无人记起。


时至今日,
我们再没有理由不知道他,
达者为先,师者之意。
请记住他的名字,
记住我们永远的先生,张伯驹!


天下重器,国士无双!


岭南会旗下新公众号——岭南财经。这里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创投资感悟,并推荐一些回报几十倍的投资标的。关注岭南会的粉丝,务必扫码关注!
[IMG]
[IMG][IMG]
程序员辞职的7个常用借口,你用的是哪一个 煤老板染指女明星的日子 任何一个行业,80%的从业者都是小白 中国最“牛逼”企业没落:从餐饮界LV惨到卖盒饭,仅用了5年 日本“脑残”网红,用脚丰胸!200多款沙雕发明迟早把人类的头笑掉!
好看吗?
总执行时间0.07491517066955566,文章查询时间0.0484011173248291,分类查询时间0.009864568710327148,其他脚本0.00038695335388183594,模板渲染0.016262531280517578